“老旧小区”建成年代早、失养失修失管,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长久以来成为“老大难”问题,也是社区居民的一大“心病”。记者近日在黄埔区鱼珠街采访发现,该街道已有五个老旧小区实现了“自管会”进行自我管理,每平方米只需要几毛钱的管理费,还实现了社区的自我造血,解决了老旧小区长期失管的难题。
近日,在广州市黄埔区鱼珠街道区岗19号大院,赫然出现了一些颇具“后现代工业风”的花坛:灰黑色、粗壮的污水管被创造性地打横放置,下方原有的污水管被截短,自然形成了支撑底座,上方则被挖空,里面灌上培植土,栽上了一棵棵五彩绚烂的小花,成为区岗19号大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它的“主创人员”,是该小区“自管会”的主任——退休环卫工人梁仁高。
“这些污水管是街道为我们小区进行‘老旧小区微改造’后剩下的管道材料,我们小区‘自管会’通过会议讨论决定,利用这些材料,在小区空地、围墙、边角地带打造出一系列创意景观,把这些废弃管道材料变身为大小不一的创意花盆,让小区环境更美,大家住得更舒心。”7月1日,梁仁高笑着向在社区走访的广州日报记者介绍,小区的“自管会”成员都是在这里生活了大半生的老住户,“退休前都是有点‘手艺’在身上的,比如负责会计和保洁工作的杨阿姨,退休以前就是做保洁工作的。因此,维护、美化小区环境,几乎已经是他们的‘本能’。
鱼珠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关志敏介绍,区岗19号大院原本为广州市标致汽车厂的职工宿舍,汽车厂转制后,职工宿舍成为一个独立的居民小区,长期没有物业管理。2011年,小区里的130户居民通过自主报名,投票选举出5位“自管会”委员,实现了小区的“居民自治”,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自管会’的成员都是由社区居民选出来的。小区里以老年人居多,街坊四邻都是一起生活多年的,退休后生活在这里,自愿发挥一下余热。”“自管会”负责会计和保洁工作的杨阿姨说,借这次种花的机会,“自管会”成员们还一并对小区房前屋后容易垮塌的墙面进行了清理加固。梁仁高介绍,“自管会”还在社区的一些空地装上了运动器材,让居民能在小区里打乒乓球、羽毛球,最关键的是,购买绿植和运动器材的费用基本不用居民出,社区的管理除去日常管理人员开支还有盈余,就可以用在这上面。
“自管会”成立后,梁仁高带领“自管会”做的第一件事是利用小区资源“自我造血”,给小区居民“谋福利”。他带记者参观了小区内设的停车位:“小区里目前有35个停车位,其中6个是在鱼珠街道启动‘微改造’后划分出来的。针对外来车辆、小区新住户、小区原住户,我们‘自管会’分别按照每年300元、250元和200元的价格进行分段收费,目前这一块可以为小区创造3000元左右的月收入。”
“分段收费的方法首先保证了老住户们在前期改造中投入的努力和贡献被认可,这样,大家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都更强,大部分人都想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另一方面,也为社区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用于大家的公共事务。”小区居民黄阿姨开心地对记者说。
“自管会当起了‘物管’,很多时候还做了不少超出责任范围的工作。”该小区所属的天虹社区居委主任刘惠华和记者说,目前区岗19号大院日常管理全部由“自管会”承担,居民每平方米只需要交5毛钱的管理费补贴小区各方面支出,“自管会”的管理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认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区凝聚力。
“在鱼珠街道众多小区中,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区岗小区属于小型社区,如果按照市场行情报价,将社区外包给物业公司管理,高企的物业费居民负担不起,物业公司同样觉得收益微薄。物业公司会考量投入与回报率的问题,毕竟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给这样的小型社区配套完整的物业,得到的回报相当微薄,很多物业公司不会接手这样的小型社区,这也是众多‘老旧小区’多年来处于‘失管’状态的原因。”刘惠华说。
“区岗19号大院靠居民管理费和停车费等,已实现了小区管理的开支平衡。”在社区“沉浸式”工作两年来,鱼珠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曾显淮把街道内老旧小区管理难的问题看在眼里。他认为,类似区岗19号大院自管会这样的居民“自管会”具有存在的现实价值,针对物业失管的老旧小区,发动居民自治的力量,是一条路径。
目前在鱼珠街,类似区岗19号大院这样建立“自管会”的老旧小区慢慢的变多,位于蟹山社区的港前路11号大院是广州航道局的职工生活区,大部分是六七十岁的老年居民。已在这里生活了50年的航道局退休职工何叔对记者介绍说:“我们国企宿舍住的主要是从前的职工,长期以来,大家习惯了什么事都有‘单位’管,但当‘单位’改制了,居委会引导我们从‘享受社区服务’向‘参与社区治理’进行转变。年轻人要上班,参与的时间精力都不足,目前居民自治的主要参与者是刚退休的、精力比较充沛的热心老人。费用方面,每平方米6毛钱,该小区每套房面积一般40~50平方米,所以每家每月只需要缴纳二三十元。”
蟹山社区居委会负责人朱颂锋认为,实际上,社区里很多令居民烦心的小问题,群众是可以去自发解决的,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社区基层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群众发挥自己的社区主人翁意识,进行很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此来实现最低成本的居民自治。而当居民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社区会发动党员志愿者进行支援,或逐级上报。目前,蟹山社区已建立了“小事群众化解——大事社区协调——难事街道处置”的闭环流程。而在鱼珠街,实现“自我管理”的老旧小区已有区岗19号、港前路11号、荔香花园、远洋宿舍、鹤林苑一期五个。
然而,街道工作人员也向记者坦承了他们在引导老旧小区进行“自我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和思索——如何让“自管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
鱼珠街道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根据相关规定,业委会成立需要由物业管理委员会发起,第一步成立物管会不用经过居民投票,但要有不少于10%的社区居民代表提出,并由住建局、街道、居委会、物业公司四个单位,加上最少五个业主代表成立;第二步成立业委会,至少要有三分之二的业主参与投票,其中参与投票一半的业主同意,才能通过,具有合法性。“目前,鱼珠街道42个居民小区中,只有14个小区有物业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只有三分之一的小区具备成立业委会的硬性条件,其他社区大部分仍然只能靠居委会、街道兜底管理。没有物管会或业委会,居民有问题只可以通过政务服务热线’再将问题下放给街道和居委会处理,形成了恶性循环。”
“正式成立的业委会在开展社区工作时因为有政策支持会顺利很多,目前,‘自管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规依据,因此,在发挥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作用时难免力不从心。然而在实践中,‘自管会’成立程序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落地效率高,是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民主决策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有效解决了老旧小区‘失管’的问题,居民满意。我们在实践中的思考是,能否针对不一样规模的社区管理进一步细化,例如针对小型的老旧小区,由政策明确可否由自管会管理,并细化‘自管会’的责任,更有助于居民自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鱼珠街道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当下,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如火如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小型社区放开手脚探索居民的自我管理——在没有强制推行的情况下,广州部分街道居委引导小区居民探索出了“自管会”这条初见成效的治理道路,让群众发挥自己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实现最低成本的居民自治,也减轻了社区基层的管理压力。如何制定“自管会”管理方案,因地制宜,让居民更好融入社区治理中去?引发了我们的思考。